大发app - 大发app
大发app2021-07-24

育国之栋梁 造国之重器——同济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深入学习贯彻党 的二十大精神·同济大学】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通讯员 黄艾娇

  “争做新征程上的追梦奋斗者 ,勇于把个人奋斗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壮阔征程中 ;争做新征程上 的实干担当者 ,努力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先锋力量 。”前不久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以“踔厉奋发新征程 勇毅前行向未来”为主题,为青年学子宣讲党 的二十大精神 。这既 是一堂大思政课 ,也 是一堂面向全体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党课 。

  连日来,同济大学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师生纷纷行动 ,反复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 、成立师生宣讲团、推进二十大精神“三进” ,在学深、悟透 、做实上下功夫。师生们表示 ,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楫扬帆再出发 ,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

育国之栋梁 造国之重器——同济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翦知湣(右)带领团队成员进行科研攻关 。资料图片

  推动党 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

  10月25日 ,同济大学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领学党 的二十大报告 。党 的二十大代表 、同济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传达党的二十大精神 。与会人员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以专章对教育 、科技 、人才进行一体部署 ,要不负使命 、不负期待 ,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新 的更大贡献。11月1日,同济大学召开全校大会,对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 的二十大精神作出全面动员部署。

  11月18日 ,学习贯彻党 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报告会在同济大学举行,中央宣讲团成员 ,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作宣讲报告 。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机关干部,以及同济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部分职能部处负责人和教师代表等参加了报告会 。

  “要增强全民的安全忧患意识,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11月25日 ,学习贯彻党 的二十大精神暨“国家安全现代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 ,这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学术新视角新思路。同济大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成立以来 ,校领导 、各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同志及专家纷纷行动 ,面向全体师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宣讲。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1935年至1948年,延安这片红色热土见证着一段峥嵘岁月 。”11月10日晚 ,同济大学两名大一新生担任主播,带领观众“云上”观看在学校展出 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主题展。用青春声音传播时代强音 。同济大学时代声音传播社联合“理论+”宣讲团等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系列宣讲会,推出“1+10”系列课程,以“数说二十大报告”作为总述 ,还包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历史主动精神涵养新时代青年担当”等10个专题课程 。

  如何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进教材 、进课堂、进头脑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体备课 ,共同研讨推动党 的二十大精神“三进” 的策略和方法。12月3日,学习贯彻党 的二十大精神暨“新时代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这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 、推进新时代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新思路。

  “备受鼓舞,也深感使命在肩。我将把青春奉献给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乡土中国的守护者、传承者 、弘扬者 ,让中华文脉永续传承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崔家滢说 。

育国之栋梁 造国之重器——同济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 的二十大精神

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 。资料图片

  以更强使命担当培育国之栋梁

  强化基础学科专业建设 ,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推进本研贯通式人才培养……近日 ,在全校广泛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的基础上 ,同济大学发布《关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的若干意见》 ,贯穿“招生—培养—深造—就业—校友”人才成长全链条 。

  2022年秋季学期 ,同济大学新成立 的国豪书院迎来首批345名学子 ,开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新模式。一批心怀使命 、志趣高远 、潜力突出 的学生 ,分别进入工科试验班(国豪精英班)、医学试验班(国豪精英班)和“强基计划”。书院着力培养具有深厚科学素养、前瞻性科学判断力、突破性学术创新能力 、大团队组织领导能力的未来科学家 。

  “党 的二十大报告为我国教育和科技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光荣使命 ,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持续增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能力,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同济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占山说。

  依托同济大学今年成立 的我国首个中德博士生院 、首个中德合作学科交叉 的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中德携手推进科教融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11月29日 ,由教育部主办 、同济大学承办的2022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也 是同济大学中德博士生院 的一次选题对接会。中德合作导师围绕细化博士生联合培养的选题和方案进行对接交流 ,联手培养两国发展需要、引领未来 的拔尖创新人才和专业精英。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党 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专辟一章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阐述 ,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关心重视一以贯之。”陈杰说,我们要发挥高水平研究型高校 的整体优势,主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 ,勇于站在国际科学前沿 ,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实施重大科技协同攻关 ;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科研,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构建学科链对接产业链 的产教融合新机制,支持和引领产业发展。

  国家所需,科研所向。近年来,同济大学交出一张张亮眼的科研成绩单,在港珠澳大桥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雄安新区建设中 ,在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海洋强国和交通强国建设等主战场 ,“同济元素”分外耀眼 。

  今年以来,同济大学一批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高水平科研创新成果接连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高亚威教授团队与美国科学家合作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生命过程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章小清教授课题组和美国科学家合作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研究团队发现关联学习记忆 的关键神经元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翦知湣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首次从能量学角度阐释了气候演变 的低纬驱动 。

  “我们要坚决把学习贯彻党 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推动新时代科技创新、攻克干细胞领域关键技术 的实际行动,加强基础原创性 、引领性科技攻关,奋勇攀登世界科技巅峰,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高绍荣说 。

  不久前,由同济大学牵头建设 的无人系统多体协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期建设项目启动。这一人工智能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将成为人工智能原创理论突破和关键技术验证的重要实验装置 ,支撑无人系统核心共性技术突破。

  “学习贯彻党 的二十大精神 ,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肩负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杰表示 ,我们要强化“四个面向”的意识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加强原始创新,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 的突破。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2日 05版)

大发app

东西问 | 孙向晨:现代世界如何走向“天下一家”?******

  中新社北京1月6日电 题 :现代世界如何走向“天下一家” ?

  ——专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孙向晨

  中新社记者 文龙杰

  “家”在中华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包涵着独特 的思想资源,甚至成为一种理解世界 的范式 。

  近年来,“家”重新被知识界关注 ,“家哲学”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之一 。在文化厚厚的包裹中 ,“家”的深处究竟与西方哲学中 的“家”有何不同?“家”能否在普遍化、去语境化的论述中成为普遍 的哲学论题?中新社“东西问”日前就此独家专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孙向晨教授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近年来致力于对家进行哲学挖掘,能否介绍一下,何为哲学意义上 的家?

  孙向晨:“家”是人们特别踊跃讨论的话题,也 是非常复杂的论题,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反家非孝”成为社会主流 ,比较典型的是巴金的《家》《春》《秋》 、鲁迅《狂人日记》中提到 的“礼教吃人”等。除了这些社会影响比较大的文学作品 ,陈独秀、胡适 、傅斯年、顾颉刚等也在思想上对中国人的家文化进行了批判。家,在我们 的语境中承载了太多个人、民族与历史的沉重记忆 。

  必须认识到,“家”在中国或者汉语思想传统中 ,有着不同层次的意义,如不清晰区分开来 ,容易把婴儿和洗澡水一块倒掉 。因此,需正本清源 ,一要区分家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厚传统与家 的哲学意味;二要区分家之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根基性地位与“家”对于人类而言的生存论地位。

  任何一个文明都关注“不朽” 的问题。古文明埃及会借助木乃伊来直观表达生命的不朽 ,基督教借助上帝,佛教则借助灵魂 的轮回。中国人尤其 是儒家对“不朽” 的理解 ,主要 是通过“生生不息”来实现 。

  “生生不息”可看作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本信仰。比如,在故事“愚公移山”中,愚公与智叟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愚公 的时间世界如天地般广袤长远,“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智叟 的时间世界只局限在这一生一世 。基于对“世代”的关注与信心 ,中国人会对生命之间的延续给予特别关注 ,对于世代之间的情感最为看重 ,古代称之为“亲亲”,《中庸》中说“仁者 ,人也 ,亲亲为大”。

观众参观徐悲鸿的作品《愚公移山图》 。泱波 摄

  西方哲学传统中对情爱(Eros)、友爱(Philia)以及基督教里神对于人 的圣爱(Agape)都有许多论述,唯独对于亲亲之爱 、父母与子女之间 的亲情讲得很少。而中国人在亲亲之爱中还发展出一种中国 的根基性的德性“孝”。“孝”字上面是“老” ,下面 是“子” ,意味着不同世代之间 的结合,通过“父慈子孝”并由此发展“家” 的哲学 。

  西方 的爱从爱情开始,中国人更注重“爱由亲始” 。前者注重个体,因此海德格尔讲人 是“向死 的存在”;中国人则揭示出面对未来世代的存在向度 ,重视生命之间的延续性 ,如民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比如,“教”与“学”两个汉字都与“子”有关 ,也都与世代传承相关,因此把“师”与“父”联系在一起,将老师与“天地君亲”放在同一序列中敬拜。通过挖掘“家”的哲学意义,有助于在世代延续性中理解生命。

湖北孝感第一人民医院“战疫”夫妻祝茂松 、秦维芳 的“全家福”。晏美华 摄

  中新社记者 :“家”在汉语思想传统中处于何种地位?

  孙向晨:“家”是人类生存 的基本形态,在汉语思想传统中处于一种枢纽地位。

  纵向上,向上“慎终追远”,向下“生生不已”,“家”成为联通上下世代的枢纽 。横向上,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上去“修身”是修齐治平 的基础 ,其实修的是对父母 的孝顺、对子女的慈爱、夫妻的义顺,“修身”并非纯粹个体性修炼,而 是在家庭关系性中 的一种修炼。所以“家”才是修齐治平 的核心,国家 是大的家,天下则 是“四海一家”。

  中新社记者 :从文明论的高度思考“家”,“家”为何在中华文明中被格外重视 ?

  孙向晨:其实,古希腊也讲“家”,但城邦兴起后,对“家”的文化产生了抑制作用 ;基督教也讲“家” ,圣父圣子圣母 ,都是以“家”为喻体 的 ,但神圣化了的“家”却掩盖了现实中真实 的“家”;在中国 ,则以“家”为本位 ,自觉地以家 的基本特点来理解世界。

  与其他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既不依靠希腊式诸神、基督教式位格神,也不依靠佛教的六道轮回,而 是通过“家” ,这一基本 的生存环节,作为文明发展的基础。

  中华文化基于“家”发展出伦理体系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最后通过“推恩”达到泛爱天下 ,即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形成一种道德化世界。此外,“家”对中国人还有很强的精神性寄托,因而注重“慎终追远” ,也强调落叶归根。

103岁李宝英在已 是古稀之年的儿媳妇的陪伴下剥油茶果 。赵春亮 摄

  中新社记者 :您认为人对“家” 的思念无处不在 ,“家” 是否具有世界性的广泛哲学基础,对全人类意义几何?

  孙向晨:我在柏林讲中国哲学时 ,特别强调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的哲学出发点,德国学生可以理解 ,甚至感同身受,只是西方文化并未发展出这样一种体系化 、系统化 的家文化 。“家”在汉语世界中有很深厚 的土壤与地基。近年来 ,我试图在此基础上 ,提炼出更加理性化 、更具普遍性的“家哲学” ,挖掘其对全人类的哲学贡献 。

  就现代社会而言,“家哲学”应成为医治现代性疾病的良药。现代世界中,人在政治 、法律、经济 、社会等意义上都 是独立的个体,这当然具有进步意义,肯定了个体的尊严与价值 。而在传统社会,个体很难独立生存,需倚靠更大的共同体。在古希腊,人是城邦的动物 ;在天主教 ,人倚靠于教会 ;在印度,人是村社 的动物 ;在中国 ,人是家庭 的动物 。只有在现代社会,个体才可能独立存在。物质文化 的极大丰富 ,使人对整体 的依赖度降低 。

  另一方面 ,人的生存依然 是社会性的,在汉字中“人”字虽只有两笔 ,但表达了相互扶持;“仁者人也”,“仁,亲也。从人 ,从二” ,则表达了两人间 的亲切关系。人在理智生活上可以是独立 的 ,在情感上则对彼此有着深深的依恋 。就后者而言,现代社会给予 的支撑非常不足 ,所谓 的存在主义问题就出现了,人的荒谬感 、漂浮感 、虚无感都爆发出来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形成的强个体概念 ,一旦没有上帝作为内在支撑 ,亦即尼采所言“上帝死了”之后,“个体”就处于一种漂浮状态。“家哲学”由“亲亲”而“亲切” ,其理解世界的方式 是关系性 的、扶助性 的 ,基本趋向是把人从远处拉近,形成一个温暖世界 。

  与希腊特别强调理性相比 ,“家”更强调情感,强调成员间的相互关联 。“家”作为一种文明论范畴,其奠基的世界更有家园的温暖 ,而非茫然大地的荒芜 。

广西南宁学童展示书写 的“人”字 。俞靖 摄

  中新社记者:如何通过阐发“天下一家” 的理念,破除文明冲突论 ?

  孙向晨 :人和动物不一样,不 是靠本能生活 ,而是生活在“三观”之中 ,具有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西方文化传统中有非常进步的方面,但也存在种种弱点乃至弊端 。比如 ,按照霍布斯理论 ,人在自然状态下即是“所有人反对所有人 的战争”,将人与人之间 的基本关系理解和界定为相互冲突、争斗、排斥 。像个体层面一样 ,在理解国和国之间的关系上,民族国家也处于相互争斗关系中。康德讲永久和平 ,其前提也是国家间相互争斗。亨廷顿 的文明冲突论 ,同样复制了霍布斯的冲突逻辑。

  从个体冲突 、民族国家冲突到文明间 的冲突 ,其基本逻辑一样 ,都源于追求自我权力。根本在于其哲学模式 是个体主义式的 ,即我与他者互为陌生 。

  “家”的哲学从“亲亲”开始 ,注重相互之间 的关联,但又强调“不同”,维特根斯坦从中发展出“家族相似”理论来破解西方 的本质主义,而中国文化传统 的“和而不同”进一步概括了“家”的这种理想状态 。在这种“家哲学” 的框架下 ,每个个体都可以不一样,但因为“亲亲”而归于“和” ,并不一定就指向冲突 。从家哲学中的“亲亲之爱”发展出“泛爱天下”的仁爱精神,可建立起对共同体 、对国家关系 的新理解,也就 是“天下一家” 的理念。

  “家哲学”旨在把他人拉近 ,强调“亲如兄弟” ,形成一种共同感与家庭氛围,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天下一家” 的相互关系,后者在哲学上转变了理解世界 的基本范式 ,可提供一套新的哲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新的天下观 ,从而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健康 的“家”文化 ,提炼出普遍意义 ,在现代世界尤为重要 。(完)

  受访者简介:

   孙向晨 ,复旦大学教授 、哲学学院院长 、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社科领军人才(2020年)、上海市领军人才(2019年) 。曾在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巴黎高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等大学做访问学者 、访问教授 。牵头或参与的教学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多项著作、论文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双重本体 :形塑现代中国价值形态的基础》《现代个体权利与儒家传统中 的“个体”》两篇文章分别入选2015 、2017年“上海社联十大年度推介论文” 。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app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