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彩网投资平台官网下载- - (中国)百度百科
盈彩网投资平台官网下载2024-03-23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圆舞曲传统与艺术创新******

  作者 :王纪宴(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一年一度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在人们熟悉 的“金色大厅”奏响,并向全世界90多个国家转播 。担任202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奥地利指挥家弗朗茨·威尔泽-莫斯特 ,是继2011年和2013年之后第三次担任新年音乐会指挥。这一次 ,他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对音乐会 的曲目进行了一次力度空前 的拓展:节目单上不包括返场加演曲的15首乐曲中 ,有13首是首次在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上演奏 。这样 的创新之举 ,是否能够让这个在全球有着广泛影响 的艺术盛事获得新 的活力 ?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圆舞曲传统与艺术创新

约翰·施特劳斯画像 资料图片

  Ⅰ.传统的确立

  “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 的魅力和人气造成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演奏施特劳斯的音乐 是这个乐团的传统之一 ,可以一直追溯至‘圆舞曲之王’本人。但历史事实并不能印证这一点。”这 是曾于1997年至2014年担任乐团主席的小提琴家克莱门斯·赫尔斯伯格在《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施特劳斯》一文中写下 的。作为集作曲与指挥于一身的最忙碌 的施特劳斯家族成员,约翰·施特劳斯的演出主要是指挥他自己的乐团 。事实上 ,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不少创始成员也是在约翰·施特劳斯乐团中开始他们 的职业生涯的(据约翰·施特劳斯的三弟爱德华在1886年统计 ,维也纳爱乐乐团中有施特劳斯乐团工作背景 的不少于27位) ,然而在相当一段时间里 ,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音乐会节目单中并没有约翰·施特劳斯 的圆舞曲和其他任何作品 。其原因是,音乐家们担心这些轻松娱乐舞曲会拉低爱乐音乐会 的艺术高度和社会地位 。尽管从同时代最“严肃”的作曲家瓦格纳、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 ,到以挑剔著称的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 ,对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均有高度称赞,但观念中的等级差别仍构成一道艺术屏障 。

  转变发生在1873年4月22日 ,在歌剧院舞会(举办地并非宫廷歌剧院 ,而 是“金色大厅”)上 ,继奥托·德索夫指挥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邀舞》之后,约翰·施特劳斯登台 ,以他 的“标志性”指挥风格——边演奏小提琴边指挥——完成了他 的新作《维也纳气质》圆舞曲 的世界首演,也标志着“圆舞曲之王”与宫廷歌剧院乐团即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严肃音乐家”们历史性的首次联袂。同年11月4日 ,在维也纳世界博览会期间,二者再次合作 ,这一次,约翰·施特劳斯指挥了他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和约瑟夫·兰纳的乐曲以及他自己 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894年10月15日,庆祝约翰·施特劳斯作为指挥家首次登台50周年的专场音乐会在“金色大厅”举行 。这一次,维也纳爱乐乐团在整场音乐会上演奏的全部为约翰·施特劳斯 的作品 ,成为新年音乐会的先声。

  1925年10月举行的约翰·施特劳斯诞辰百年纪念,成为一个重要里程碑 。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第一场“新年音乐会” ,克里斯托弗·瓦格纳-特伦克维茨在《一种声音传统:维也纳爱乐乐团简史》中写道:“实际上举办于盛夏时节 :1929年8月11日,年轻的国家歌剧院总监克莱门斯·克劳斯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指挥了一场曲目为清一色施特劳斯作品的音乐会 。而在十年后,一年中 的最后一天成为每年举行的圆舞曲和波尔卡音乐会的诞生之日,仍由克劳斯指挥 ,作为新旧之年交替 的标志。”1939年12月31日的第一届新年音乐会,以《晨报》圆舞曲作为开场曲,10首乐曲全部为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 。如今每年作为压轴曲目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和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都没有出现在曲目中 。然而,对于新年音乐会传统的确立而言,这却 是堪称古典音乐当代奇观 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关键 的起点。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圆舞曲传统与艺术创新

绘画作品《约翰·施特劳斯和他 的乐团》 资料图片

  Ⅱ.“纪念品音乐” ?

  构成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传统的核心因素首先而且始终 是曲目——“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和他 的父兄以及他们同时代其他作曲家的圆舞曲、波尔卡、进行曲、轻歌剧序曲等 。年复一年,尽管曲目搭配会呈现出微妙变化——纪念性元素 、指挥家 的文化背景和个人喜好都会成为影响曲目选择 的因素 ,但两位约翰·施特劳斯以及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这父子四人的作品作为每年 的曲目主体 ,形成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的传统风格 。这些维也纳地方风味浓郁的音乐 ,在维也纳爱乐乐团 的演奏中焕发出独特魅力 ,使得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在全世界无数同类演出中独领风骚,无可替代 。然而 ,近年来,尽管新年音乐会 的电视直播国家一直在稳定增加 ,但与“极致视听盛宴” 的赞誉相伴 ,怀疑的声音也不时出现 :以施特劳斯家族音乐为代表 的轻松舞曲音乐,是否具有足够 的艺术含量值得全世界亿万人年复一年地在新年第一天专注期待 ?人们是为了音乐而听 ,还是为享受一种被定位为优雅新年仪式 的活动 ? 是否如钢琴家弗里德里希·古尔达所怀疑 的,很多人其实是为了“一些人们认为重要 的东西 ,而且能够使自己加入某种有档次的习惯中”?就像世界各国的游客在维也纳一定要到城市公园内约翰·施特劳斯镀金雕像前“打卡”留念一样。

  在弗朗茨·威尔泽-莫斯特于2013年第二度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时 ,英国《留声机》杂志作者菲利普·克拉克与这位指挥家有一篇题为《圆舞曲回到未来》的深度访谈,刊发于《留声机》2013年1月号 。其中谈及圆舞曲 的“不确定地位” ,也就是说 ,像《蓝色多瑙河》这样 的音乐 ,究竟是实用性音乐,还是“艺术音乐”?在威尔泽-莫斯特看来 ,“奥地利圆舞曲并不仅仅 是欢快的舞曲,其中有深度和忧郁,人们需要感受到这一点 。你看,我们距离波西米亚很近,波西米亚民间音乐总 是充满渴望和思乡之情。”即使是最热爱圆舞曲的人也并不会认为一首施特劳斯圆舞曲能够拥有贝多芬 、舒伯特、布鲁克纳和马勒交响曲 的精神高度 ,圆舞曲这种体裁本身限制了艺术表现 的多面性。然而,这不影响最好 的圆舞曲可以成为丰富而深刻的艺术杰作。

  当电影《2001太空漫游》以“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为伴随航天器驶向太空站和月球 的音乐时,并非所有的观众都能接受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的这种做法。有一种观点认为 ,这样的音乐会让人联想到酒店舞厅乐队或维也纳轻歌剧,从而让观众的注意力脱离太空 。对此,库布里克 的解释 是:“很难找到另外一首比《蓝色多瑙河》更能表现旋转运动 的崇高感的优美乐曲 。”他认为,约翰·施特劳斯音乐中内在 的复杂舞蹈律动 ,与太空站 的优雅运动有着奇妙的契合。在这样 的语境中 ,这首著名的圆舞曲脱离与舞蹈、与河流的联系,而具有了新的意蕴和美 。《2001太空漫游》在音乐运用上遇到 的质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蓝色多瑙河》等维也纳舞曲音乐在不同受众群中得到 的不同评价,以及在音乐史家中和学术研究领域引发 的争议 。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圆舞曲传统与艺术创新

《浪漫一代》(查尔斯·罗森著) 资料图片

  音乐学家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在他的《音乐中 的伟大性》一书中写道 :“总有一天,约翰·施特劳斯会成为维也纳的音乐纪念品,但不 是‘不朽的’ 。”漫步在维也纳街头的游客时常会遇到推销约翰·施特劳斯作品音乐会票 的人,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确实在很多时候被视为维也纳的音乐纪念品。所以,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将这样的音乐界定为不具有音乐“伟大性”的艺术 ,与巴赫、莫扎特 、贝多芬、威尔第不可同日而语 。《古典风格》 的作者、博学的学者 、钢琴家查尔斯·罗森在他 的另一本重要论著《浪漫一代》中 ,将约翰·施特劳斯 的圆舞曲与奥芬巴赫的轻歌剧和格什温的百老汇音乐喜剧一起归入通俗艺术,但同时强调它们都属于“伟大 的通俗艺术”。当通俗艺术得以跻身于“伟大”行列时,其艺术魅力和价值使得无数平庸的“高雅艺术”作品相形见绌。

  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等大量作品经常 是以类似家庭作坊的方式快速谱写上演的,有时乐谱的墨迹未干 ,就由专人飞快地送至演出场所。有不少作品 ,甚至其中也包括《蓝色多瑙河》的旋律 ,都会作为素材循环利用。在这样的情况下 ,难免会出现大量雷同和艺术质量不高 的作品。然而,不仅 是施特劳斯家族 ,还包括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的其他作曲家 ,如兰纳 、齐雷尔、苏佩 、雷哈尔等 ,他们的圆舞曲、进行曲 、轻歌剧序曲和选曲、波尔卡和加洛普舞曲等,虽然不像交响乐那样宏大和深刻,但其中 的经典之作,也当得起老一辈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给予它们的赞誉——“小型交响诗” 。就旋律天赋而言 ,约翰·施特劳斯和他 的二弟约瑟夫·施特劳斯真正无愧于伟大作曲家 的称号。对他们 的旋律之美,瓦格纳和勃拉姆斯等“严肃”作曲家均有过由衷赞美。而理查·施特劳斯《玫瑰骑士》中脍炙人口的圆舞曲旋律 ,几乎 是原封不动地借自约瑟夫·施特劳斯的《神秘动力》圆舞曲 ,斯特拉文斯基也从维也纳舞曲中借了一段,他 的舞剧音乐《彼得鲁什卡》中一个极为悦耳的旋律,来自约瑟夫·兰纳 的《施蒂利亚舞曲》 ,属于“完整借用” 。

  这些作品之所以在很多人心目中不能登大雅之堂 ,除了它们脱胎于伴舞音乐这一事实 ,还与创作技法相关。奥地利学者马塞尔·普拉维在他 的《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节奏中 的世界历史》(中文节译本名为《圆舞曲之王》)中指出 :“约翰·施特劳斯 是美妙旋律 的创作者——可是他从未试图对主题进行戏剧加工。”我们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听到这些乐曲由完整编制 的交响乐团演奏,但它们并不是以交响化原则发展主题的音乐 ,而 是大部分时候将一段又一段旋律加以衔接。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认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 的丰富旋律妨碍了真正激动人心 的发展” ,在维也纳舞曲音乐中 ,也没有对主题 的“真正激动人心的发展”。然而交响化原则、主题发展并非决定音乐是否具有“伟大性”和成为经典 的唯一标准。维也纳风味音乐中那些让人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辞旧迎新气氛的圆舞曲 、波尔卡,至少在相当长 的时间里 ,难以由那些更具有“伟大性” 的作品替代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著名 的《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也是圆舞曲,标题为《在舞会上》,作为交响音乐篇章备受欢迎,而且,按照弗朗茨·恩德勒在《维也纳音乐史话》一书中 的讲述,柏辽兹是位真正 的维也纳迷 ,是老约翰·施特劳斯 的热情追随者 ,并将与老约翰·施特劳斯 的友情延续至约翰·施特劳斯 ,然而,《幻想交响曲》中的圆舞曲让“维也纳人听来不敢恭维”。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圆舞曲传统与艺术创新

《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节奏中 的世界历史》(马塞尔·普拉维著) 资料图片

  诺伯特·林克在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的《约翰·施特劳斯》中说 ,“约翰·施特劳斯的天赋让全世界 的人能够轻而易举地随时踏进音乐 的殿堂” ,可谓一语中 的。这正如库尔特·霍诺尔卡关于斯美塔那的歌剧《被出卖 的新嫁娘》所写 的——“伟大 的艺术和通俗性如此自然地携手走到了一起”。

  Ⅲ.“第二拍现象”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的传统还体现在演奏本身所具有 的某些鲜明特征 ,如著名的“第二拍现象”,这就是普拉维在《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节奏中的世界历史》一书中所描述 的圆舞曲 的“奥地利式轻松和优美” 。也就是说,在初听之下似乎一成不变 的“嘭—嚓—嚓”基本节奏中,第二拍总 是会稍稍提前到来 ,造成“抢拍” ,而第三拍则相应地听起来往后拖延。威尔泽-莫斯特称这种“第二拍现象”为维也纳圆舞曲的最奇特 的传统 。圆舞曲 的任何一次成功演奏都取决于指挥如何让音乐随摇曳 的拍子自由前行 。在《蓝色多瑙河》或《维也纳森林 的故事》这样的圆舞曲中,每一首小圆舞曲均通过优美的转调与之后 的小圆舞曲衔接,如同大自然中光与影 的奇妙变幻 ,每一首小圆舞曲开始 ,意味着要用一种新 的方式处理第二拍。这是维也纳圆舞曲无穷魅力 的源泉之一, 是根植于维也纳爱乐乐团每一位演奏家内心 的艺术直觉, 是任何一位站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台上 的指挥家都不可能改变也不会改变 的 ,因为那将构成对传统的亵渎和冒犯。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演奏圆舞曲的“第二拍现象”属于维也纳爱乐乐团著名 的“自动驾驶”模式的组成因素 ,也就是说 ,第二拍 的奏法不需要指挥要求。但威尔泽-莫斯特在202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指挥 的6首圆舞曲,显示出他对“第二拍现象”的有意识关注 ,并使音乐具有了一定的新颖感 。这是真正意义上 的艺术创作与熟练的重复演奏之间 的本质区别所在。

  比利时古钢琴演奏家和指挥家、当代古乐运动 的杰出倡导者之一约斯·范·伊莫希尔本着“追根溯源,还原本真” 的宗旨 ,指挥他创建的“永恒生命”古乐团录制了一套约翰·施特劳斯作品专辑 ,深得好评 。在他看来,所谓“第二拍现象”,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施特劳斯作品的传统一样 ,本身也经历了历史变化 。他写道 :“1929年,克莱门斯·克劳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晨报》圆舞曲在曲目中 ,乐团作为整体听起来像羽毛般透亮而轻盈 ,低音线条推动音乐前行 ,弦乐几乎不用揉弦演奏,像 是室内乐重奏……序奏部只 是比圆舞曲本身速度略慢 ,后者给人一种加速感 。有时但并不常见,第二拍拉长,然后保持几小节……1980年 ,洛林·马泽尔指挥同一乐团演奏《晨报》圆舞曲。但如果这确实 是51年后 的同一个乐团,那么团员中最年轻的人也大概75岁了 ,而最年长者在115岁上下……此时 的风格反映了另一个时代 。拉长第二拍的观念如今已变为准则,圆舞曲开始得更加缓慢。”

  英国乐评家理查德·奥斯本将维也纳爱乐乐团所代表的音乐传统与全世界 的和平联系起来 ,认为如果到了2142年 ,我们周围不再有人按照布鲁克纳交响曲诞生之初 的方式演奏它们 ,不再年复一年地在新年音乐会上向全世界问候“新年快乐”,不在听众 的掌声中演奏《拉德茨基进行曲》,那才是悲剧 ,“谢天谢地 !这种美好一直持续着”。然而,传统的守望之外 ,创新也始终存在 。2023年的15首正式曲目中 ,首次在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上奏响 的曲目居然多达13首 ,这是在曲目拓展方面前所未有的壮举。无论是作为开场曲的爱德华·施特劳斯的《谁来跳舞 ?》快速波尔卡 ,还 是之后约瑟夫·施特劳斯 的《英雄诗篇》和《金翅雀》圆舞曲,都是让听众倍感新颖的乐曲 。即使两首曾经出现于往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节目单上的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作品 ,也不 是像《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 的故事》或《天体的音乐》那样为人们熟悉 ,《快乐 的勇气》波尔卡在45年前的1977年新年音乐会上由博斯科夫斯基指挥演奏过 ,节目单上的最后一首曲目(在返场加演曲目之前)《水彩画》圆舞曲 ,演出相对较多 ,包括1966年(博斯科夫斯基指挥)、1983年(马泽尔指挥)、1991年(阿巴多指挥)和2002年(小泽征尔指挥),1991年新年音乐会为这首圆舞曲所配的以画家在雪地作画为内容 的浪漫芭蕾 ,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事实上 ,在一场音乐会上集中首演新作 的做法 ,也 是一种来自施特劳斯家族的风格,本身也构成一种传统——创新的传统 。

  成立于2004年的维也纳女童合唱团首次登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舞台 ,与维也纳男童合唱团一同演唱,这也是202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的创新之一 。邀请女性指挥家担任新年音乐会的指挥 ,也开始作为话题被谈及 。如何在承继传统 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以自己的理念和方式进行着持续不断 的探索 。因为,正如维也纳爱乐乐团主席丹尼尔·弗罗绍尔在接受采访时所说 的 ,“毕竟我们不想成为有一天灭绝 的恐龙” 。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5日 13版)

盈彩网投资平台官网下载

小寒 :雁归年将至,雪伴寒梅香******

  【节气里 的韵味中国】

  作者 :郝泽华

  伴着蜡梅 的孤雅幽香,在大雁北归 的振翅声中 ,小寒节气准时赴约。

  小寒 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 :“小寒 ,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 。月半则大矣 。”冷气积久而寒 ,小寒意味天气寒冷 ,但未到极点,标志着季冬时节 的正式开始。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 ,气温持续降低 ,温度在一年 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中 ,便可感受小寒之寒冷 。

小寒 :雁归年将至,雪伴寒梅香

1月1日,在浙江省诸暨市三都小学,水珠上映着开放 的水仙花。新华社发

  “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 。”虽名曰“小寒” ,但在我国北方地区 ,小寒节气通常比大寒节气更冷 。而对于南方大部分地区来说 ,则是大寒节气更冷一筹。此时,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农业 的冬歇期 ,人们需在家做好菜窖 、畜舍保暖、造肥积肥 。南方地区则要注意给小麦 、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做好防寒防冻等工作。有经验 的农人 ,会以小寒 的气候推测来年 的气候情况 ,民间流传着“小寒寒,惊蛰暖”“小寒不寒,清明泥潭”等俗语。

  冬日 ,万物静默敛藏 ,但这方寂静中,也蕴藏着向阳 的生机与萌动 。“禽鸟得气之先” ,时令流转中细微的变化 ,被禽鸟敏锐地感知着。古人将小寒分为三候 :“初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小寒时节 ,阳气已动,大雁开始向北迁移 。北方的喜鹊体察到阳气,开始为来年修筑巢穴。雉鸟也因感知阳气的生长 ,开始雌雄合鸣 。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中写道:“小寒连大吕 ,欢鹊垒新巢 。”此时,宜聆听林间 的啁啾鸟鸣与枝头 的振翅之声,感受寒冬中向阳而生的生命之力 。霜雪终将融化,严寒之后,春日必将到来。

  风至而花有信。二十四番花信风中,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梅之凛然、山茶之艳丽 、水仙之清雅 ,为小寒时节的苍茫大地 ,增添了几缕幽芳,也为无数寒冬拼搏的人们 ,带来精神的慰藉 。

小寒:雁归年将至,雪伴寒梅香

1月1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火棘果与白雪相映成趣。新华社发

  “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小寒时节 ,天地萧索,寒意凛冽刺骨 ,但梅花依旧凌风傲雪绽放 。此时蜡梅已开,红梅待放 ,宜携三五好友踏雪而行,探梅寻香。梅花位列二十四番花信之首,自古广为文人吟咏 。在《游前山》中 ,陆游写道 :“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 。”诗人 的木屐声惊起山林中 的雉鸟。而簌簌的花信风 ,送来了山中梅花绽放的消息。柳宗元则在《早梅》一诗中 ,以“早梅发高树 ,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 ,繁霜滋晓白”的诗句 ,书写早梅凌寒绽放之仪态与芬芳。自梅花始,生命中 的一次次绽放,都将次第而来 。

  漫长悠远 的岁时轮转间 ,人们因地制宜地以饮食之道 ,表达着对山海 的眷恋和对自然的敬畏 。南京人逢小寒喜吃菜饭 。菜饭的样式颇多,其中一种是将矮脚黄青菜同咸肉片 、香肠片或是板鸭丁与糯米同煮,里面还会剁些生姜粒。这样煮出的菜饭 ,味道鲜香可口 。热气腾腾吃下一碗,周身便暖了起来 。在广东,则会在小寒的清晨吃糯米饭 。当地人认为食用糯米可快速补充能量 ,有利于驱寒。传统的腊味糯米饭食材除糯米、腊肉 、腊肠和花生外,还可添加香菇 、虾米、叉烧等。“小寒吃羊肉,大寒吃萝卜。”羊肉同样是小寒节气中常吃 的食物 。若 是将羊肉与当归、山药 、胡萝卜同煮,不仅可以增添暖意 ,还不易上火 。围坐在燃着炭火的铜锅旁 ,一起热腾腾地涮羊肉,也 是不错的选择。时光 、故土、记忆、信念……种种与饮食 的羁绊,为人们口中 的食物,添上了更为深沉厚重的滋味 。

小寒 :雁归年将至 ,雪伴寒梅香

1月2日,在山东枣庄东湖公园拍摄的干枯植物 。新华社发

  “煮茶烧栗兴 ,早晚复围炉 。”在寒冷的冬日,与三五亲友围炉煮茶 ,亦是一件快事。最近 ,这一古人雅事 ,成了城市中一些年轻人 的新风尚 。在院中搭起温暖 的炉子,煮上一壶热茶 ,再烤上花生 、板栗 、橘子等吃食 ,便可欢聚畅谈 。茶烟袅袅 ,暖意盈怀,传统文化正悄然被当代年轻人赋予新 的内涵 。

  数九寒天,《九九消寒图》又添上几笔 ,不知不觉中,年关将近 ,各种年事活动正逐步展开 。年味儿浓起来了:剪窗花 、挂灯笼 、买年画 、写春联 、备年货……而身在异乡辛苦打拼 的人们,也准备收拾行囊 ,踏上归程。小寒节气在家人团聚 的期盼中,增添了几分暖意。万家灯火中,总有一盏灯 ,在等待风雪夜归人。

  大雁北归 ,寒梅着花,年节将至。小寒于寒冷中蕴藏着临近春日 的生机 ,于银装素裹中孕育着生命绽放的力量 。生活的美学与生命 的智慧在节气更迭间不断延续,纵天寒地冻 、冰封千里 ,若心怀信念 ,便无惧萧索与孤寒。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5日 08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盈彩网投资平台官网下载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