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app-- (中国)百度文库
大发app2024-04-01

【每日一习话】今天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 的中国******

  习近平:今天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 。这一年发生的地震 、洪水 、干旱、山火等自然灾害和一些安全事故 ,让人揪心,令人难过 ,但一幕幕舍生取义、守望相助的场景感人至深 ,英雄的事迹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每当辞旧迎新,总会念及中华民族千年传承 的浩然之气 ,倍增前行信心 。

  这段话出自2022年12月31日习近平主席发表 的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人 的立身之本 ,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 的支撑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培育形成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滋养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党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场合对此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 。过去几年,在发表新年贺词时,习近平主席总会深情回顾一幕幕彰显民族精神的感人场景。从守岛卫国32年 的王继才,到用身体保护战友 的杜富国,从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 的黄文秀,到在疫情防控中逆行出征的白衣天使,从同心协力抗洪救灾 的广大军民 ,到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倾情奉献 的凡人英雄……每一个场景总能激荡起我们内心 的感动与力量 。

  回首2022年,千千万万普通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北京冬奥赛场上 ,奥运健儿奋勇拼搏、争金夺银,让我们感受到全力以赴、永不言弃 的中国力量。在泸定地震发生时 ,为了让下游村庄免受洪水威胁 ,水电站员工不顾危险逆向而行、拉闸泄洪 ,彰显了恪尽职守、义无反顾 的中国精神 。面对熊熊山火,成千上万名群众主动出战、团结作战 ,成功阻断山火蔓延 ,书写了守望相助 、众志成城的中国情感……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总能让人倍感温暖 、充满力量 ,更加坚定我们前进 的信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充满光荣与梦想 ,也有不少风浪与挑战,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巨 、更为艰苦 的努力 。在前进路上 ,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底气 、骨气,攻坚克难 、奋进拼搏,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本期解读:陈锐海 央广网评论员

大发app

东西问丨莫毅明 :中国数学研究如何借助国际交流飞速提升 ?******

  中新社香港1月30日电 题 :中国数学研究如何师夷长技飞速提升?

  ——专访香港数学家莫毅明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1980年,莫毅明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期间 ,遇到了首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他们一边汲取新知识用于推进自己的学术研究,一边将国外先进 的研究成果介绍回国 。莫毅明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推动国家数学发展 的动力和梦想。

  不久前,莫毅明获得2022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他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回溯自己 的数学梦,也梳理中国数学如何从改革开放前 的落后状态,师夷长技 ,奋起直追 ,取得丰硕成果。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

  中新社记者:可否谈谈您 是如何踏上“数学之旅” ?这一过程中 , 是否有对您影响深远的人?

  莫毅明 :我父亲对数学感兴趣,我很小 的时候就希望做一些对中国有贡献、对中华文化以及文明有贡献的事情 。我小时候资源很少,都 是从图书馆借书回来看 ,或者看高我一级的姐姐的课本。那时候数学刚经历改革,从旧数学过渡到新数学 ,我恰好是在这个关口 ,我姐姐那一年还 是念旧数学,我就开始念新数学 ,她 的旧数学教材我就拿来念, 是比较以解题为中心的 ,比如平面几何 ,我非常感兴趣 ,也非常着迷。我既学了非常有内容 、比较古典的数学 ,也受到新数学几何集合论与数理学逻辑 的影响。

  我中学 的那位老师水准应该是教大学的 ,他编写 的教材用新数学 的语言把旧数学的内容放进去 ,还把一些新数学里 的基础数学内涵较早地讲给我们听,比如线性代数 、概率论等 。我离开香港 的时候数学根底已经比较扎实了,范围比较宽,也比较深,所以到大学的时候马上就可以学习研究院的课程研究了。

  中新社记者 :您认为作为一个数学家,为何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也如此重要 ?

  莫毅明:在很多大学,学数学可以拿文学硕士 ,也可以拿理学硕士 。其实 ,做数学需要有很多灵感和创造力。因此 ,有人把数学看成是在文科和理科的中间 。

  很多数学家都有别 的能力,比如同时也是音乐家、画家等,而我就对文学很感兴趣。一个人如果对世界了解得比较宽,自然灵感来源就多了一些。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理解数学之美?跟别 的学科相比 ,它更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 ?

  莫毅明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月之繁,无处不用到数学。”这是华罗庚 的名言 。数学的美 是一种比较抽象 的美 , 是可以用很简单 的方法叙述一个真理,特殊 的例子可以一个一个情况去解决,看通以后可以几句话就把很多的努力总结起来。它的美就在于简洁,而且要贯通。

  在数学 的世界里面,要解的问题总比能解答的人要多 。所以 ,只要有人类,数学这个学科就会存在 。这个追求过程无穷无尽 ,这也是吸引我 的一个方面 。

银河星空 。吴德军 摄

  中新社记者 :从宏观角度来看 ,您认为数学研究需要怎样 的环境 ?香港和国家整体的数学水准 ,跟世界最高水准相比如何?

  莫毅明:数学要发展,要有很多有动力和梦想的人。1980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那段时间遇到第一批中国留学生,他们非常有动力地去学新 的东西 ,一方面是自己做研究 ,另一方面 是把这些新 的内容介绍回国 ,我也一早就参与了这个行动。当我在斯坦福大学写完博士论文后,第一个学术项目就是到中国科学院做了一个月的演讲 ,从学生的角度把一些比较新 的东西介绍给他们 ,也 是在那个场合 ,我开始认识一些后来的合作伙伴 。

  今天跟1980年比较 ,中国在数学领域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可以说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果,在某些数学领域达到了世界水准,人才也是辈出。我对中国数学的发展充满信心。

  要让中国 的数学水准提升得更快 ,研究 的环境 、交流的环境 是重要 的,需要有一个开放 的环境,比如数学研究所举办研讨会或者数学会议 ,我们应该寻找更多机会跟国际上各方面优秀 的人才分享彼此的研究灵感 、成果 ,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或许可以找到新路径,我个人也得益于有这种机会 。

2022年7月,第九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在南京举行,莫毅明通过视频发言。泱波 摄

  中新社记者:您在香港和海外都拥有读书、执教的经验 ,您认为中西方在数学研究和相关人才培育方面 ,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的地方?

  莫毅明:可以从大学学习中看出一些区别,中国可能比较重视每个领域的基础课程,这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国外 的考核方式灵活一点 ,我也吸收了这些经验并尝试在香港大学 的教学设计中实践出来 。举个例子 ,研究生水准 的课程 ,除了让他们去做一些习题,我还会利用口试形式。

  在做研究 的时候,很重要 的一点是 ,学生有能力提出问题 ,也能够对别人提 的问题作出比较迅速 的反应。做研究往往是别人没有做过 的问题,所以需要在别人 的知识 的基础上构思一些新 的想法去做新的题目 。说一百句别人知道 的话 ,比不上说一句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现在中国教育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有表达自己的机会,我个人试图让学生在表达自己 的过程中,找到新 的方向或者解决问题 。

  中国 的数学文化很着重解题,解题是很重要 的 ,但要创造新的方向是要综合各个方面或者有崭新的想法 。这种能力应该 是通过别 的途径获得的,跟有经验 的合作者交流 是很重要的,我非常鼓励国际上的合作 。

  中新社记者:您于2022年10月当选香港科学院副院长 ,也 是香港第五位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的科学家 ,您对未来加强香港和内地的科研交流与合作有何想法?

  莫毅明 :香港科学院涉及到很多别的学科 ,香港在哪一方面可以更表现自己,让全世界知道香港在自然科学方面是站在世界 的很高 的水准,这些都 是需要照顾的地方。让香港科学院受到世界重视,这一点很重要,不纯粹是数学学科范畴 的问题。

  至于学科的建设,比较自由的交流形式 是最好 的,前几年当然是因为疫情 的缘故交流有些困难 ,尽管可以通过网上形式,不过有很大的区别 。数学非正式交流很重要 ,要 是有一个访问学者 ,你跟他有共同的研究兴趣,如果他有机会哪怕一两个礼拜跟你讨论,能够达到的效果也往往远比开一个会好 。

  现在我可能更重视年轻人的培养 ,数学传承 的观念是很重要 的,因为这个团体不 是很大 ,学问在不断创造 的同时也会流失一些学生 ,如果没有办法传承的话(数学研究)可能就会停下来 ,别 的团队会在这方面开展工作 ,中国可能就会失去一些有代表性 的数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所以这种传承是很重要 的 。我希望未来数学研究在发展新的方向的同时,要保证一些已经在国际上有高水准 的项目能够不断发展 。(完)

  受访者简介 :

  莫毅明 ,香港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 ,香港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副院长 ,致力于多复变函数论 、复微分几何与代数几何的研究,于去年荣获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是香港第五位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的科学家 ,通晓多国语言。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app地图